一水连南北,文脉贯古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然八载,这个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悠悠岁月中承载着古今文化的传扬,吟诵着江南韵味的篇章。今天上午,“同一条运河:千年运河情,百年共富梦”第二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在湖州市南浔区大运河畔启幕。
一部《条例》
守护运河千年文脉的“浙江经验”
大运河浙江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5段河道,长327公里,流经5个设区市,遗产点13个,涉及遗产区26.58平方公里,缓冲区103.59平方公里。这一流淌的、动态的世界遗产如何保护?2020年9月24日,《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个“窗口”
五地联动共同勾勒运河沿岸动人图景
随着《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施行,浙江省大运河沿线城市党委政府以及相关省级部门紧紧围绕打造“重要窗口”,全力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及文化传承各项工作。大运河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推动着文化的传播、历史的传承,推动着人们走向无限向往的远方。
一套系统
构建大运河数字化监测和保护体系
据了解,《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根据需要明确或者设立监测专业机构。
去年浙江省首届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期间,由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联合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五地共同成立了“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联盟”。在今年的宣传周活动现场,“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全面建成并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遥感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一个界面纵览(浙江段)世界文化遗产基础数据,横向协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水利等多部门数据,并贯通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世界遗产保护,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大运河(浙江段)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治理能力。
共同守护同一条运河,同一个梦想。